搜索
确认
取消
 English
/
/
/
肠道菌群失调与结直肠癌的相关性
搜索
搜索
新闻中心

肠道菌群失调与结直肠癌的相关性

访问量:

根据美国《临床肿瘤杂志》报道,结直肠癌是美国第二癌症死亡原因,2014年中国大陆新增结直肠癌患者共有37万例,排在肺癌和胃癌之后;到了2018年,中国(包括台湾)的发病率已经达到52万之多,远远超越胃癌,排在所有癌症的第二位,到2020年,中国结直肠癌的新增病例首次突破60万大关,逐渐逼近肺癌。在全部结直肠癌患者中,家族遗传性结直肠癌占比不足25%,散发性结直肠癌占比超过75%。生活方式被认为是结直肠癌最重要的环境危险因素之一,尤其是在散发性结直肠癌中。

肠道微生物群 

人体肠道是一个营养丰富的环境,其中居住着多达100万亿个微生物,其中大多数生活在结肠中,其密度接近每毫升1011~1012个细胞[1]。根据肠道菌群与人体的关系,可以将细菌大致分为3类: 有益细菌、有害细菌以及在特定条件下的致病菌。 

导致肠道菌群失调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早期抗生素的使用、免疫系统缺陷、基因毒素的产生、生活方式改变、饮食结构变化等。肠道菌群失调已被确定为越来越多的医学问题的根源,包括过敏、肠易激综合征、自身免疫性疾病、艰难梭状芽胞杆菌腹泻、炎症性肠病、肥胖症、糖尿病和结肠癌。

 

调节肠道菌群在结直肠癌治疗中的应用

1.膳食成分代谢

近期的一项研究表明,38.3%的早期结直肠癌患者与不良饮食习惯有关,如摄入全谷物以及乳制品含量低及高加工肉类食物,动物饱和脂肪会增加胆汁分泌,胆汁酸代谢产物可诱导 DNA 氧化损伤并促进结直肠癌的形成。摄入纤维和抗性淀粉等,可促使肠道菌群发酵产生短链脂肪酸,如丁酸和丙酸。丁酸盐作为一种抗炎分子,可抑制结肠形成细胞和免疫细胞中的组蛋白脱乙酰,诱导结直肠癌细胞系凋亡[2]。此外,丁酸盐和丙酸盐已在动物模型中被证明可通过调节结肠调节性 T 细胞以发挥有效的抗炎作用[3]

2.益生菌

对人体有益的活体微生物被统称为益生菌,应用最广泛的有乳酸菌、双歧杆菌、酪酸梭菌等。Bultman 等[4]研究发现,益生菌可通过增强巨噬细胞的活性来刺激宿主的免疫反应,并促进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 12、干扰素γ等细胞因子发挥抗肿瘤作用。益生菌还可以干预改善结直肠癌患者的肠道菌群,帮助清除致癌物质,改善肠道通透性[5]。但并非所有的益生菌菌株都表现出抗结直肠癌的活性,未来研究需要筛选出有效的菌株并制作成益生菌制剂来控制和预防结直肠癌的发生。

3.粪便菌群移植技术

大约两千年前,就有中国人将健康人粪便制成“黄汤”口服给患者,以治疗严重腹泻。粪便菌群移植技术用于良性疾病的治疗中,甚至在免疫功能受损的个体中,都有很好的安全性。在第一次给药的疗效中,最高反应率为通过结肠镜或灌肠给药,次之为鼻胃管给药和口服胶囊[6]。由于健康志愿者粪便菌群的获取与保存、如何有效地提高抗肿瘤疗效等问题,该技术应用于结直肠癌患者中以治疗结直肠癌的相关研究比较有限。

 

结 语

肠道菌群失调已被证实与结直肠癌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如今,利用肠道菌群作为结直肠癌的预测和/或预后标志物已经有了初步发现。预计在不久的将来,肠道菌群的潜在能力可转化为真实的临床应用,并期待着使用这种方法来帮助结直肠癌患者实现精确用药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Perez-Chanona E,Trinchieri G. The role of microbiota in cancer therapy[J].Curr Opin Immunol,2016,39(1) : 75-81.《转化医学杂志》2021 年 2 月 第 10 卷 第 1 期 Translational Medicine Journal,Vol.10 No.1,Feb 2021 ·59·

[2] Singh N,Gurav A,Sivaprakasam S,et al. Activation of Gpr109a,receptor for niacin and the commensal metabolite butyrate,suppresses colonic inflammation and carcinogenesis[J].Immunity,2014,40(1) : 128-139.

[3] Smith PM,Howitt MR,Panikov N,et al.The microbial metabolites,short-chain fatty acids,regulate colonic Treg cell homeostasis[J].Science,2013,341(6145) : 569-573.

[4] Bultman SJ.The microbiome and its potential as a cancer preventive intervention[J].Semin Oncol,2016,43 (1) : 97-106.

[5] Hendler R,Zhang Y.Probiotics in the treatment of colorectal cancer[J].Medicines (Basel) ,2018,5(3) : 101.

[6] Gough E,Shaikh H,Manges AR. Systematic review of intestin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fecal bacteriotherapy) for recurrent Clostridium difficile infection[J].Clin Infect Dis,2011,53(10) : 994-1002.

注意:本文仅作为科普文章,不作为医学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