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确认
取消
 English
/
/
/
特应性皮炎与肠道菌群
搜索
搜索
新闻中心

特应性皮炎与肠道菌群

访问量:

特应性皮炎(Atpoic dermatitis,AD)又称特应性湿疹、异位性皮炎,临床表现为皮肤干燥、湿疹样皮疹、剧烈瘙痒等,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炎性皮肤病。特应性即过敏体质,故而部分患者常伴有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其他症状,对日常生活质量有着较大影响。特应性皮炎多发于婴幼儿时期,并持续至青春期甚至成年后。随着世界范围内工业化水平的提高,特应性皮炎的发病率也在不断提高。2013年中国首个特应性皮炎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1】,中国 1-7岁儿童的患病率为12.94%。Davies等学者概述了2015年发布的多项研究发现:全球儿童期特应性皮炎的患病率为7.89%,而患有特应性皮炎的人群同时患过敏性鼻炎和哮喘的可能性是正常人群的4倍。

一.特应性皮炎的发病机制

特应性皮炎病因众多,遗传、环境、饮食、情绪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发病,而其发病机制则主要包括屏障功能障碍和免疫应答两种生物学途径。当患者皮肤完整性受损时,对过敏原和病原体的易感性升高,抗原经皮肤进入机体激活抗原细胞,诱导CD4+T细胞分化为辅助性T细胞(helper T cell)和调节性T细胞(Treg 细胞),促进特应性皮炎的发展。在急性炎症期,以Th2型免疫反应为主,在慢性病程中逐渐转化为Th1型免疫反应占优势, 调节性T细胞利用多种分子机制在炎症条件下阻碍抗原细胞的抗原作用,维持机体免疫系统的稳定性,免疫平衡失调在特应性皮炎的炎症反应中起关键作用,尤其是Th1/Th2分化失衡造成异常的细胞因子分泌,特应性皮炎的炎性反应以Th2/Th22为主,同时Th1和Th17的免疫应答调节特应性皮炎的发展与进程。【2】

 

二.特应性皮炎患者的肠道菌群特征

众多相关研究证明肠道菌群的多样性与特应性皮炎的初发和发展呈负相关,中、重度患者肠道菌群失调尤为明显。与健康人群对比,特应性皮炎患者肠道环境中梭状芽孢杆菌、难辨梭状芽孢杆菌、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比例升高,双歧杆菌和拟杆菌的比例降低。同时重度特应性皮炎患者患者肠道中产丙酸盐和丁酸盐的细菌数量更少,生物多样性更低,作为短链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SCFAs)的丙酸盐和丁酸盐具有抗炎和免疫调节的作用。

 

三.肠道菌群的影响途径

1.免疫途径    

益生菌、益生元及合生元通过改变肠道菌群的组成与分布影响宿主免疫细胞功能已是众所周知。经各种方式与巨噬细胞、树突细胞和上皮细胞等抗原细胞相互作用,根据补充益生菌菌株的不同,可以通过产生IL-12, IL-18和TNF-α来激活免疫信号,或产生抗炎细胞因子(例如IL-10和TGF-β)来触发免疫耐受。同时在富含IL-10和TGF-β细胞因子的环境中树突细胞和巨噬细胞可促进诱导产生的调节性T细胞增多。一项Meta分析显示【3】,益生菌可有效降低1-18岁儿童及亚洲特应性皮炎患儿的特应性皮炎积分指数,乳酸杆菌、发酵乳杆菌和益生菌混合物可降低特应性皮炎患儿的特应性皮炎积分指数,而鼠李糖乳杆菌GG和植物乳杆菌对特应性皮炎患儿病程无影响。

 

2.代谢物途径

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可改变肠黏膜通透性,进入循环系统影响皮肤屏障功能。在小鼠实验中发现,由肠道细菌产生的酚通过循环积聚在皮肤,下调角蛋白10的表达,干扰小鼠的角质形成细胞分化,从而影响表皮分化和表皮屏障功能。另外临床试验表明,缺乏足量益生菌摄入的人群血清中游离对甲酚的水平升高,皮肤水合能力降低。肠道微生物产生的短链脂肪酸在炎症性疾病治疗中有重要作用,其中丙酸可促进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前体细胞的产生,吞噬能力增强,阻碍幼稚T细胞分化为Th2细胞,防止发生过敏性炎症。另一项临床试验表明,补充双歧杆菌菌株LKM512后,特应性皮炎患者粪便中色氨酸代谢的产物之一犬尿喹啉酸的浓度显著增加,患者皮肤瘙痒减轻,生活质量明显升高,而犬尿喹啉酸具有黏膜保护和免疫调节作用。并且双歧杆菌LKM512的摄入推动患者肠道中短链脂肪酸尤其是丁酸盐的产生增加,诱导Th1细胞因子的产生并促进肠粘膜屏障功能恢复。

 

3. 神经内分泌调控途径

许多数据表明特应性皮炎的瘙痒与遗传、环境及心理等因素有关。在皮肤中,神经和免疫系统通过皮肤神经和免疫细胞释放的神经介质(神经肽和神经递质)双向相互作用。肠道微生物组可通过直接和间接途径调节肠-皮肤轴。研究发现用乳酸杆菌喂养小鼠可明显缓解压力性脱发与神经性皮炎,这一实验验证了肠道-皮肤-神经系统三者之间存在某种关联。目前已有大量动物实验结果表明压力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相关活动可以影响肠道菌群的组成。例如,暴露于慢性社会心理压力下的小鼠盲肠中拟杆菌属的细菌相对丰度更高,而梭菌属的丰度则会相对降低,同时白细胞介素6和趋化因子CCL2的水平增加。而且,在压力条件下,肾上腺轴调节皮质醇的分泌,皮质醇除了可以改变肠道菌群的组成,还可以影响肠道局部和全身的免疫细胞以及改变肠道通透性和屏障功能。同时这也改变了循环中神经内分泌分子的水平,如色胺和血清素的水平,完善皮肤屏障功能和缓解皮肤炎症。【1】

 

参考文献:

【1】裴悦,莫秀梅,平瑞月,曾剑波,张瑜,李红毅.特应性皮炎与肠道及皮肤菌群相关性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2】张杰,郑晓草,曹先伟.特应性皮炎与肠道微生物组的相关性[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3】车丹丹,狄正鸿.特应性皮炎的治疗进展[J].医学综述1006-2084(2019)18-3634-07

注意:本文仅作为科普文章,不作为医学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