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确认
取消
 English
/
/
/
肠道菌群与肝脏疾病
搜索
搜索
新闻中心

肠道菌群与肝脏疾病

访问量:

在传统印象中肠道与肝脏并没有明显联系,但实际上两者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有着关联。肠道血液回流通过门静脉流入肝脏,占据了肝脏的大部分供血。若肠道菌群失衡,细菌产物及肠源性毒素随门静脉抵达肝脏,激活促炎反应,引发各种疾病。因此肠道菌群为治疗肝脏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

非酒精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ILD)

非酒精性肝病(NAFILD)是一种复杂的代谢性疾病,其中部分可能发展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继而恶化为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甚至肝癌。之前普遍认为NAFILD是由肥胖、遗传因素导致,但近期研究发现NAFILD患者体内厚壁菌门细菌数量增加,拟杆菌门细菌数量减少,NAFILD明显与肠道菌落有关。小肠细菌过度生长产生乙醇和其他挥发性化合物,乙醇可促进活性氧积累,导致肝损伤,而持续性的低密度挥发性化合物经由肠黏膜、门静脉至肝脏,对肝脏造成类似乙醇的伤害。有实验对比了不同益生菌(副干酪乳杆菌、鼠李糖乳杆菌、双歧杆菌)对高脂饮食诱导代谢综合征小鼠模型的保护作用,实验结果表明3种益生菌减轻小鼠炎症反应的程度并不相同,这说明不同益生菌可能通过不同途径保护肝脏,抑制NAFLD的发生。

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

长时间过量地摄入酒精将增加肠上皮屏障的通透性,体外实验证明乙醇及其毒性代谢产物乙醛通过破坏Caco-2小肠上皮细胞的紧密连接结构损伤肠上皮屏障。同时肠内长期酒精环境使肠道运动能力降低,也会导致肠道细菌过度生长,肠道菌群失衡,产生较高水平的血清内毒素,内毒素通过通透性增加的肠上皮屏障或跟随血液由门静脉抵达肝脏。一项对酗酒者及健康者的肠道菌群基因组的主成因分析反映出两者存在明显区别,该研究还发现酗酒者体内抗菌蛋白Re93b和Re939含量降低。另一项利用长度异质性PCR印记技术及多重片段焦磷酸测序技术的研究分析了酗酒者及健康者的肠道菌群组成,证明了酗酒者较 健康者有低丰度的拟杆菌和高丰度的蛋白菌,菌群改变的 同时还伴随血中内毒素水平升高。

肝硬化

肝硬化可视为慢性肝病的终末期,特征包括期肝纤维化、肝实质结构紊乱及肝细胞结节状再生,发展到后期可引起肝功能衰竭。肝硬化患者的胆汁分泌减少、门静脉高压会影响肠道菌群生长及结构,造成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及肠黏膜通透 性增加,继而导致肠道细菌及其产物移位,诱发肝脏炎症及纤维化。在预处理的肝硬化大鼠模型中,大鼠肠道菌群移位发生率增加,血清中相应的促炎因子TNF-α、IL-6表达增加,G蛋白耦联受体-4(G protein coupled receptor-4,GPR-4)表达减少,而GPR-4主要参与募集多形核白细胞以阻止菌群移位的过程。Qin等用宏基因组学方法分析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发现肝硬化患者肠道内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减少,而链球菌及韦荣球菌增多,这两者均为口腔来源细菌。链球菌及韦荣球菌的增多表明口腔细菌侵入肠道,可能与肝硬化时胆汁及胃酸分泌减少从而对外源性细菌防御作用减低有关。正常情况下胆汁酸及胃酸具有抗菌功能,且能维持胃肠道屏障完整性从而阻止口腔细菌定殖到下消化道。总之 ,肝硬化患者肠道潜在致病菌增多,而有益菌减少 ,肠道菌群及其衍生物移位可引起全身性及肝脏的炎症和肝纤维化 。

自身免疫性肝病( autoimmune hepatitis,AIH)

自身免疫性肝炎(AIH) 是一种罕见的特发性肝细胞免疫损伤综合征,通常与自身抗体有关,但肠道菌群也被证实在自身免疫性肝病发生发展及治疗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Lin 等发现 AIH 患者与健康志愿者相比,肠上皮细胞结构蛋白减少,肠道厌氧菌(如双歧杆菌和乳酸菌)数量减少,这反应出AIH 患者肠道通透性增加,菌群紊乱,细菌易位。另外肠屏障受损可能是 AIH 发病的重要原因,Muhammed 等利用转基因小鼠建立新型 AIH模型,发现肠道菌群与AIH 之间有重要联系,并且影响AIH发展进程。

总结

综上所述,肠道菌群会通过生成细菌产物、改变肠道通透性等途径影响肝脏健康,并且这些因素可能多方面协同作用,互相影响。

注意:本文仅作为科普文章,不作为医学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