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生元,是近两年来兴起的新概念,对于很多人来说还有些许陌生,但是其一经提出便引发了食品、保健食品等行业广泛关注,热度与日俱增,是当下行业内的新趋势,对其的研究也愈发深入。
“后生元(postbiotics)”的概念最早由西班牙科学家Katerina Tsilingiri于2013年提出。2018年,国际食品期刊“Trends in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指出后生元将引领全球大健康产业进入下一阶段的产业革新。
2021年5月,国际益生菌和益生元科学协会(ISAPP)发布后生元共识声明后生元正式成为全球肠道微生态领域备受关注的品类,2021年被标记为“后生元元年”。
2022年8月,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益生菌分会正式发布《后生元的研究现状与产业应用》,为“后生元”的科学研究和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2023年1月,我国后生元团体标准《益生菌制品 乳酸菌类 后生元》正式发布。作为我国后生元领域的第一个团体标准,该标准的发布对中国益生菌和后生元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此中国后生元行业走上发展正轨,创源生物作为后生元团标的主要起草单位之一,共同参与为行业赋能创新。
团标将后生元定义为:对宿主健康有益的遗传背景明确的灭活微生物和/或菌体成分,包括或不包括其代谢产物的制品;化学合成的成分以及病毒/噬菌体及其产物除外。
并特别强调了后生元产品的原料要求,菌种应满足4大条件:
(1)应符合国家颁布的《可用于食品的菌种名单》及公告的规定;
(2)应明确菌株号和分离来源;
(3)应由有资质的机构,使用国家规定或国内外认可的评价方法在菌株水平进行鉴定和安全性评价;
(4)应经过全基因组测序且提供相应科学文献或报告。
安全性较高:后生元安全性更高,对一些特殊人群如新生儿、敏感人群同样适应,而益生菌对这些敏感人群存在一定风险;【1】
稳定性较好:不需要低温储存或冷链运输,有较宽的保存温度范围,因此具有更长的保质期;同时,其中的有效菌体成分脂壁酸上,含有高比率的丙胺酸,可以保护其不易受到酸、碱、热的破坏,耐受性更好;
不受抗生素的干扰抑制:后生元也不受抗生素的干扰抑制,而益生菌却难以与抗生素同时使用,且有传递耐药基因风险;【1】
有利于维持宿主体内平衡:在人体消化系统中支持产生更多的益生菌;
无需考虑胃肠液的干扰作用:不需要考虑人体胃肠液对其的消化降解作用,本身也不需要通过定殖发挥功效;
应用范围广:由于能在较宽的温度和pH范围内保持稳定,可以在热加工前添加到酸度较高的食品中,也可广泛应用于各种商品:果汁、饮料、乳品、糖果、奶粉、麦片等需要加工处理的一般食品中。
目前,国内外尚未发布明确针对后生元的标准与法规,也没有监管机构提出针对含后生元食品或食品补充剂的定义,但各国相关法规中有一些符合后生元定义的食品产品管理要求。不过,在医疗、制药领域已有针对后生元应用的监管要求出台,如2019年,欧盟就一款用于预防复发性呼吸道感染的细菌裂解物药发布了相关文件。
中国:对可用于食品的菌种以“名单制”进行管理,用于制备后生元的微生物来源参考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发布的可用于食品的菌种(株)。GB/T 32099-2015《酵母产品分类导则》与 GB/T 20886.1-2021《酵母产品质量要求第1部分:食品加工用酵母》中提出“非活性食用酵母”这一概念,但目前我国监管层面尚未发布针对后生元及其产品的标准与法规。
美国: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通过GRAS管理食品用菌种及食品添加剂等成分,采用“企业自我认可,FDA 备案制度”评价物质的安全性并形成GRAS清单。目前FDA对灭活菌种在食品中的应用可通过申报 GRAS的形式对产品进行备案。
加拿大:司法部发布的《天然健康食品条例(Natural Health Product Regulations (NHPR)SOR/2003-196)》中,细菌、真菌及其分子结构未改变的提取物或分离物均可视为“天然健康食品”(NHP)。基于此,部分灭活微生物产品可向加拿大卫生部提交申请作为天然健康食品,由卫生部审查产品成分及健康作用。
欧盟:欧盟食品安全局通过QPS程序评估食品用菌种的安全性,可适用于评估制备后生元的微生物。若使用未列入QPS名单的微生物生产食品,需根据欧盟新资源食品管理条例 Regulation(EU)2015/2283相关要求申报新资源食品审批。
日本:可通过3种监管渠道申请对食品的健康声称,分别是特定健康用途食品(FOSHU)、具有营养功能声明的食品(FNFC)和具有功能声称的食品(FFC)。目前没有含灭活微生物的相关产品获批 FOSHU。FFC无需审批,但需在上市前 60天向消费者厅提交其安全性、功效性评价与科学依据、生产与质量管理方法等必要材料,政府不提供许可标签。目前仅有少数灭活乳酸菌产品申报获得了FFC许可。
大洋洲:澳大利亚新西兰食品标准局(FSANZ)和澳大利亚卫生部尚未颁布后生元相关的标准法规。《食品标准法典》中的“营养,健康及其相关声称”规定,若食品需申报健康声称,则企业需自主开展系统性审查以证实食品和健康声称之间的关系,并将评估结果告知澳大利亚政府。
虽然起步较晚,但随着学术界对后生元日益关注,如今后生元也成为了一种新“食”尚。
在居民保健意识提升、健康食品需求增加的推动下,全球各大食品企业纷纷致力于后生元相关产品的研发,尤其在日本、北美、欧洲等发达地区,后生元产业链布局初具规模,商业化进程正不断推进中。
后生元已经被应用于普通食品、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婴幼儿食品等领域。
食品领域,后生元在食品生物保存和包装、有害化学污染物(如杀虫剂、真菌毒素和胆汁酸)的生物降解、食源性病原体生物膜的控制等方面具有众多公认和新兴的食品安全功能,可广泛应用于各种食品品类中,如饮料、奶品、麦片、饼干、面包、蛋糕等。
食品基质中后生元的有效性取决于衍生后生元的前体益生菌菌株、目标微生物或污染物的类型、使用浓度和形式(液体/粉末)和食品基质特征。后生元在食品中的应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消费者对健康的需求,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目前,国际市场上的后生元产品呈现方式丰富多样。很多企业相继推出了后生元概念产品,形态包含营养补充剂、乳酸菌饮料、豆腐、烘焙、点心等,将这一概念带入了日常饮食。
不过,目前对后生元或益生菌衍生物的研究和开发依然存在很多挑战。如在某些系统或疾病中发挥其特殊作用的确切作用机制背后的证据,以及添加到食品基质中发挥功效的量效关系都尚未完全明确;如何对添加了后生元的食品的产品质量进行定性和定量表征;仍然缺少后生元大规模工业化水平生产的新工艺和新技术等。
随着后生元定义的不断优化,消费者对这一概念也逐渐关注。根据Mintel一项调查显示,2019年全球网民在社交媒体上对后生元的关注度均比2018年提升了近1倍;在搜索引擎的相关搜索量,2019-2021两年间也增加了十余倍。而在研究方面,根据文献网站PubMed Central(PMC)的数据,后生元相关文献研究在近几年增长显著,2020年有近200篇。
近年来,含有益生菌、益生元的功能性食品引起了品牌和消费者的广泛关注,市场上早已有各种各样含有生物活性物质的食品,以满足具有不同饮食偏好的顾客的营养需求。相较于益生菌、益生元等,后生元有其独特的优势,在产品品类创新方面更具灵活性,拓宽了配方选择,更能实现某些产品形式和制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