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幽门螺杆菌介绍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和胃癌的主要致病因素。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 (WHO/IARC) 将幽门螺杆菌定为Ⅰ类致癌原。
幽门螺杆菌临床治疗的耐药问题
对于幽门螺杆菌,临床上对其治疗的方案主要有两种:质子泵抑制剂(PPI)联合其他两种抗生素的三联疗法和含铋剂的四联疗法。随着抗生素在对于幽门螺杆菌治疗中的广泛应用,幽门螺杆菌的耐药菌株不断增多,也即菌株对药物的抵抗力增强,导致治疗的失败率增多,影响了消化道多种疾病的预后[2]。
益生菌提高幽门螺杆菌医治率的作用机制
临床上应用益生菌代替或者减少抗生素的使用,不仅能减少Hp在胃部的定植量,缓解胃部炎症,还能减少副作用、提高患者依从性。益生菌通过多种调节机制,在Hp的治疗中发挥积极作用(图1):
图1 益生菌在Hp感染的治疗中可能的作用机制[3]
Hp主要通过黏附、定植于胃黏膜组织发挥致病作用。降低Hp黏附性是保护胃、十二指肠内腔免受炎症以及预防萎缩性胃炎的一个重要机制,可降低其致病性。一方面,一些益生菌的代谢产物可发挥抗黏连活性,减少Hp在细胞表面的黏附。另外,益生菌能够通过自身的强黏附性,黏附于胃上皮细胞,与Hp形成竞争结合位点,进而抑制Hp的定植[1]。
研究显示,益生菌可通过分泌乳酸、短链脂肪酸、过氧化氢以及细菌素等代谢物质抑制Hp生长,其中乳酸菌、枯草芽孢杆菌、双歧杆菌等都可以产生细菌素。枯草芽孢杆菌产生的抗菌物质Amicoumacin A不仅能够抑制志贺氏菌和空肠弯曲杆菌等致病菌,还能够抑制21种Hp[1]。研究显示,枯草芽孢杆菌R-179具有编码产生subtilosin A的基因[4],subtilosin A是一种硫肽类抗菌物质,其前体基因的表达水平与抗幽门螺杆菌能力呈正相关性[5]。
总的来说,益生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菌体本身或其代谢产物抑制幽门螺杆菌,主要是通过竞争结合位点、产生抗菌活性物质和调节炎症因子等多种途径实现的。
参考文献:
1. 商燕燕,等.益生菌抑制幽门螺杆菌的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J/OL].微生物学报:1-21.
2. 孔祥晔, 欧阳建东. 益生菌辅助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研究进展[J]. 世界医学信息文摘,2017,17(99):63-64.
3.Eslami M, et al. Comp Immunol Microbiol Infect Dis. 2019 Jun;64:99-108.
4. 刘伟,等.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21,21(08):1425-1429.
5. 喻钢,等.药物分析杂志,2014,34(10):1902-1906.
(文章摘取自科普文献 不做任何医学指导)
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